网站访问恢复了

之前服务器部署出了些问题,网站访问不了。今天恢复了。

另外,阿里云的虚机真的是太割韭菜了!
之前不思进取,一直懒得学习VPS(一看那么多参数就懒得搞),苟着用虚机。后来醒悟过来,感叹简直就是在交“智商税”,交了这么久。
——懒惰和不思进取、守旧,是要付出代价的!

脱离阿里云虚拟主机后,原有的ICP备案也失效了。
当前把站点放在境外了,反而简单利索。

(怎么能有这么水的更文呢?😂)

2024/11/25 posted in  Ideas

如何理解“日本核废水”网友的两派对骂?

人的判断和决策都是基于自己能获得到的信息所形成的认知,但想你看到什么、看不到什么,是较高层面的“手”足以掌控的。输入的东西不一样,输出的看法自然就大相径庭。

普通人本就不需要“凡事都独立思考”,因为隔行如隔山,没人能对所有领域的任何信息都深入去搞明白看清楚,更没有这个必要。
本就应该“本能”的相信专业媒体、主流媒体、权威媒体。只是当上述权威机构都没有科学精神、随意歪曲、故意误导带节奏的话,个体肯定就受蒙蔽。

大家都在被摆弄,但也是没办法的事。
我总觉得“谎言多的一方”更喜欢加大音量说结论、偏偏不爱提论据、极其避讳推导过程、不敢让你看到很多信息,还酷爱营造“敌我立场”拉你先站队…

2023/08/30 posted in  Ideas

记录下宝宝首次次敲击键盘的作品

小宝儿第一次敲键盘,打出了这些:

99999999999999999998鄂汇办∞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凤飞飞发发发·
 wttqyq

是个值得记录的时刻!hhh

2023/05/28 posted in  Ideas

“汇报/表达能力”的背后

年底了,大家应该都在复盘。有人为自己做复盘,也有人则还需要向公司交份作业,甚至需要公开分享复盘。
借此机会看到了很多人的复盘,也算是有了些许的心得吧。

1.汇报效果的差异,绝不仅仅是“表达能力”使然

有的人可以把自己的项目逻辑说得很清晰、环环相扣;
但有的人却说不清楚,而不得不讲很多具体的细枝末节;

部分听众会认为这是缘于人与人之间的表达演讲能力(甚至说是“汇报能力”)不同,所以总有人说“XXX很会说,我想有他那样的「表达能力」,我也得学习一下怎么「演讲」”。

但很多时候,所谓的“表达汇报能力”仅仅是表面。表达能力出众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能力差异:
有的人是仅仅在汇报能力上有所欠缺,事情做得很好却说不出来;
而大多数人则是:事情本来就没做明白,所以自然说的不好;
后者所欠缺的绝非仅仅是“表达能力”本身,并且一个可怕的点在于:他却只认为自己输在了“表达”上。

能在汇报上做的很漂亮,至少需要汇报者的“全局意识”要强,同时底层的逻辑不能差。
能做一个好的汇报的人,基础逻辑首先是要能“立得住”的。

2.确实存在只擅长汇报的人

确实有一些人通过“过于强大的汇报技巧”掩盖了自己在逻辑性等方面的不足,也就是大家说的“精于汇报”、“只会汇报”、“只擅长汇报”…

「只会汇报」和「汇报做得好」的人的区别在于:
精通于汇报的人,往往是其汇报内容和实际存在偏差,抑或是汇报中的计划不具备落地实现性。用汇报美化实际,就是“只精于汇报”。
或许是他们的目的性很“坏”,故意的迎合领导的喜好,也或许他们只是想“自保”,希望不让结果闲的那么狼狈。
总之,有没有故意粉饰/美化结果,汇报内容和实际是否有偏差 是其判断标准。

3.生怕你懂 VS 怕你不懂

汇报时会呈现出两种风格:
一种是怕你听不懂,尽可能的去做比喻,打比方,希望大家都能听懂;
另一种是怕你听得懂,尽可能的整词儿,起高调,想把你“绕晕”;

前者因为汇报的背后有内核、有“真东西”,所以想方设法让你知道他做了多么NB闪闪的事情。实际上很多汇报就是需要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把细碎的问题变成一类问题,提取出共性、形成思考的框架,甚至总结出方法论。汇报者会想尽可能的让你明白一条简单的道理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就像推导公式一样,他生怕你不懂,想跟你讲清楚。
而后者是因为其汇报的逻辑性不够,生怕你听懂后意识到他的逻辑是混乱的、思考是很浅的,所以反而会故作高深的讲一些“黑话”来混淆视听。
不过,这个判断更多的是猜测。但用“黑话”这个事,如果用在汇报上,确实让人比较怀疑其动机。

2023/01/11 posted in  Thinking

又不是“三岁小孩”!

我在逗宝宝,说些逻辑神奇的话,就是逗孩子的话。
老婆:“你也太小瞧我们宝宝了,你以为我们是三岁小孩?”
看着还不到3个月的宝宝,我笑了。
老婆怔了一下,也笑了。

好久没更博客,所以特意出来冒个泡。之前提到过自己养成了每日自述(类似于记日记)的习惯,多记录、多反思、自己和自己对话、自己和自己和解,坚持一年多了,刚看了下已有139篇记录了,蛮有成就感的~

2022/09/20 posted in  Joke

“屁股决定脑袋”

人们总讲:“屁股决定脑袋”。
每当这句话被引用时,大概率都是带有贬义的引用,主要是来说别人的“屁股不正”从而做出了“局限”的决策。

平心而论,“屁股决定脑袋”是一个再合理不过的铁律。
在真正面临涉及个人利益的关键决策时,有人能够真的不从个人的立场出发?不会为自己考虑的生物,估计早已在自然进化的漫长历史中被淘汰。“在其位,谋其政”,这个规则是人类的本能(本性)。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怎么让人/自己能够站在更高的位置,用更宽广的格局来看待分析事务?

个人理解:设置组织架构就是确定一个人在团队中的位置;而调整组织架构就是调整他屁股的位置,来帮助他换位思考。
很多时候,说一百遍“换位思考”,不如真的把座位换一换。

组织架构调整,是帮助个体:换位置、调角度、提升格局 最简单有效的手段之一吧。
我觉得管理者应该“善用”这个工具,因为它“治本”。
而不能总幻想“屁股不动动脑袋”,或许这样“逆人性”的设想有些过于理想化了。

2022/04/26 posted in  Ideas

天时/地利/人和:项目的“行政”和“后勤”

总以为:想清楚一件事,就能成就(做成)一件事。但实际远非如此!
思考事情/项目本身,仅仅是“术”,即“方法”、“办法”的层面。而很多项目的失败,并不败于其“术”层面与“战略”层面的执行,而是源于其背后更深层次“行政”、“后勤”的失败,也可以说是“资源与环境状况”使然。
所以,在意欲成就一个项目时,需要在“方向尽量正确”的基础上,判断并争取所需的外部支持,即所谓“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指外部市场环境、公司战略与预期。需要从这个方面判断项目的进展是否顺应大趋势、公司境况。
“地利”可看作是自己是否适合这个项目:能力模型是否能够hold住并完美推进落地、公司中是否有比自己更适合承担项目职责的人或团队,即老板眼中的“更优项”。说白了就是:为什么轮到你来做?
“人和”则是考虑自己能够获得的资源&被支持程度。需要用一个尽可能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项目的相关方都有哪些?尽可能全面列出项目/利益相关方,按优先级高低依次排列(比如:大老板、上级、HRBP、合作者、技术&测试、下属),然后分析各方的角色和立场,包括:合作者的立场、对立者的立场……然后,团结能够团结的,规避对确实无法团结的人造成损害以至于被动树敌。说白了就是:争取资源,避免绊子。

不顺“天时”,就是不顺大势,项目本身就难成。因为“选择比努力更具决定性”。
不占“地利”,就容易中途废止/被废止。纵有功劳,也难被认可到自己身上。而若是有“锅”,却都不得不承担。运气好的,收获个“苦劳”,也只能“大公无私”了。
不能“人和”,就更甭提了。纵使方向明确、头脑清晰,但无人相助,容易推进不力,磕磕绊绊,甚至“为人所害”,处处受妨碍。遇到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就全盘皆空。

反过头来看,只有个好的规划,确实不能成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会摆阵行打仗的将军,也需要会计划粮草、训练马匹的副官。缺一不可!
可见,“行政”和“后勤”,是产品工作(乃至很多工作)必不可少、需要日常处理的“例行公事”。不仅不能认为是“繁文缛节的累赘”,反而需要主动、及早的去规划、运作。

很多问题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作用,而不是发生于你发现它的时候。如果能够提前、尽早发现,就大概率可以通过提前通过“运作”和“预处理”来规避问题。所谓:“治未病”,又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很多“近忧”都是曾经的“坑”。

可以做一个“每日例行”的项目关系反思。
对负责的项目,罗列一下相关方有哪些?分解各方诉求、分析处理策略。提前做好各方需求的满足和判断、问题的提前规避。
这样的“每日例行”也是需要付出精力的,或许这就是“管理”的意义。

司令无需上战场拼刺刀。单纯拼刺刀的话,多个他少个他并无实际意义。
而他更需要:制定战略、战法,协调资源与后勤保障,明确全链条的各单位,协调各方通力配合。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角色。找准自己的角色、明确各角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道角色的责任和托付,远比补充人力来“顶包”有意义的多。

2022/02/24 posted in  Thinking

杂记:“自我和解”&颈椎健康

好像有半年没有记录着写点东西了。然而,这半年是我自认为:成长很快&经历最丰富的几个月——经历了很多事情、改变了很多习惯、明白了些许道理。

只可惜越来越懒~不知道有没有同学可以看到。或许这也是我越来越懒得写东西的原因之一吧~如果你看到了,记得微信和我打声招呼。

今天简单说两件事吧。

1.写日记的习惯——“自我和解”
前段时间压力还是挺大的,以至于偶尔晚上都睡不好。尤其当白天做了很多碎片化的工作又不顺利的话,直到晚上脑子都会很乱。做梦时甚至都摆脱不了,睡的自然也不好……
后来换了一块新Apple Watch,其中有项“正念”功能:晚上睡觉前会让我花一分钟做做深呼吸,然后给我出一道题。
我记得第一次使用,它让我用一分钟来想:“今天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毕竟人家都给命题了,只让想“让自己觉得有成就感”的事,于是我就顺着它的引导,回顾了下当天开心的事。结果:心情变好了,当晚睡得就相对不错。

我想:或许该自我调整下,每天晚上抽出几分钟,让自己和自己做个“和解”——把不愉快的都说出来,但说完就做个了结,不再想。把愉快的都总结一下,鼓励鼓励自己。于是就想到了写日记,这个“小学生”才会做的事情。
结果:很有效。

每天做自我倾诉之后,感觉纠结的事情一旦说完了,就不再持续、就放下了。而开心的事确实需要强迫自己去总结才能想得起来。
之前的自己:总爱把顺利的事情当作理所当然,自然的就忘却掉了。而把不顺、纠结的事情放在眼前,持续的思考也就持续的困扰自己。
但其实当一天结束的时候,就该休息了。无论再困难的事,也需要先睡个好觉,休息好了再说。毕竟总会有明天,大把的时间去解决~于是,我把写日记叫做**“自我和解”**。每天让自己的心灵和自己做个结算,该休息的时候,就好好休息吧!

当然,写日记这件事也并不容易,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形式化、或者是坚持不下去:写日记需要输入文字,也会耗费精力、耗时间、会让人更累。
但终归我还是通过很多技巧解决了问题:使用讯飞语音输入,在每天回家的路上,边开车边口述,自己讲给自己就好了。
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回顾这一天。不需要在意措辞、标点符号的使用,只需要追随自己内心,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完美解决上述问题。
从“正念”功能的角度来说,连记录都是没意义的,只要自己内心好好想一想就够了。而我把它记录下来,只是为了以后能回看下自己(一年前在JDJR时候写过一段时间日记,后来回顾时候觉得挺有意思的)。
当然,习惯了口述之后,有个副作用:对写东西更不耐烦了,觉得敲字真的很烦。本来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口述一分钟就好了。然而通过文字表达的话,要考虑措辞、键盘输入、修改标点……感觉低效且费神。这也算是我越来越不喜欢写博客的一个“十分恰当的借口”~

你看,现在记录下上述的所有,这就写了近千字了,是不是很低效?手动狗头~

另外,补充几个小的技巧:
1.语音识别还是讯飞准。
如果需要记录,讯飞的识别准确率会给后续整理口述内容减轻不少工作量。但如果只是为了自我和解,不许记录,直接自我口述就行了,更省事。
2.日记APP我用的DayOne。
它的订阅很贵,但我选择手动导出日记到iCloud,然后从Mac导入……这样就可以在Mac和iOS免费同步了。虽然麻烦了一点,但定期把iOS内容导到Mac进行编辑整理,效率还行。

2.颈椎健康
一个月前,颈椎导致的头部不适让我十分煎熬,且严重的影响到了我的工作状态。

在天坛医院做了一系列头部和血管检查,又在华信医院做了一系列内分泌相关检查,但终究没找到什么原因。
后来从公司按摩师做了一次颈椎正骨+肩颈放松,按得很疼,有些效果,但总觉得这路子不太可行:颈椎挺脆弱的,还是少让草根按摩师拿我“冒险”比较好。

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是不是枕头和睡姿的问题?
自己一直都很注意枕头不能太高,毕竟一枕高了第二天就会很难受。但就突然想到:是不是和睡姿、以及枕头脖子处过低有关?
睡觉时枕头低,头低了,但颈椎还是需要支撑啊!枕头太低也不见得是好事儿。
另外还发现自己睡觉喜欢把头往“夫人”那边凑,就成了探头探脑的姿势。头持续前伸的姿势,颈椎并不是自然状态。

所以做了三件事:
1.睡觉时避免“向前探头”,躺正,头部直立微仰,纠正睡姿。
2.变换枕头用法,脖子处有支撑,让:头部低、颈部高。
3.中午不在趴桌上睡,而是仰在椅子靠背睡。

很幸运,颈椎缓解了,而且看起来问题解决了!
至今数周,颈椎状况良好,工作状态佳,身体状况佳。
虽然不知是上述哪个变量导致的(这事儿,我绝对不愿意用自己的痛苦来探索医学实验),但身体OK就是完美结局。

嗯,以上两件事,这就说完了。
打了这么多字,写这么点东西……还是费神啊!还是口述方便~

2022/01/10 posted in  Thinking

站在更高的层面看问题

“屁股决定脑袋”,诚然如此。
刷到公司前VP转发的一篇文章:
《对高层的绩效管理与对中低层的绩效管理有何不同?》
这才感叹:不同的公司阶段、不同的岗位层级与指责、不同的绩效策略。
不能坐井观天。还是要努力能够从更高的层面上看问题。

2021/07/14 posted in  Ideas

贩卖焦虑=犯罪

『小道消息』公众号今日推送《顶格罚款,毁约裁员,这些互联网公司怎么了?》
虽然看到后面,发现又是卖课的...

不过其中有段话写得很好,摘出来:(诚心诚意觉得这段说的没啥错)

塔勒布说:世界上有三种非常有害的毒品,海洛因、碳水化合物以及每月发一次的工资。

这句话可以称之为经典吧。
但硬把这句解读成下面的逻辑,就有点奇怪了。

过去太多人都过于乐观。乐观得以为进入到一个行业,工资会随着你工作经验的增加一直增长。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认识。
人的生命与体能有限,工资从低到高,到某个阶段可能达到一个峰值,维持一段时间再下降,创造财富不是线性增长的,而是像一条抛物线。
过了35岁,工资在涨,能力却未必一直增长,公司觉得你性价比不高,于是美名其曰把你「优化」。
这种事,过去有,现在有,以后也还是会有。
永远别忘了「彼得原理」。

下面这句话说的也不赖,至少比白岩松强。😜

996从来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无奈,被迫接受的无奈。年轻人不加班,就拼不过那些肯加班的。可你不可能永远年轻,却永远有人可以996。

不过,在被迫营造焦虑感后,若是花钱买了课,也不一定能缓解上述的“工资陷阱”和996。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旦把钱掏出来,至少是帮卖课的那帮人解决了他们的收入问题。

小时候的我天真的以为开书店的人都是爱书的,后来遇到位书商,才明白他们眼里的书不过就是“货”而已,开店是“生计”,或者是“生意”。为了生活嘛,哪有什么对与错。

同理,表达焦虑一点过错都没有。但若是借着制造焦虑、贩卖焦虑赚黑心钱,简直就该算作诈骗罪。 我买了你的课就不用996?学了你的课就不用拿死工资?
肯定有杠精会问:都交一样的学费,你考不上清北能怨老师怪学校?其实这俩完全不是一个逻辑。
互联网圈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天天鼓吹“互联网人过了35就得失业”,然后偷换概念,顺着上述逻辑就带出了付费课,这就好比:有个小学机构,找了个央视名嘴做代言,告诉别人小学上不好,就上不了好中学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话说到这儿都没错,但真正让人厌恶的马上就来了)然后代言人说,你没有稳定工作,干不了几年就得失业,没工作没钱没房子,连对象都没有。以后你得打光棍、得掏大粪。在这个阶级固化的时代,你还得打一辈子光棍,掏一辈子大粪!

把一小部分负面现象,演绎得更为极端,并说成普遍现象。以此给读者营造强焦虑感后,给出看似合理的付费服务,但实际上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仅有极其极其微弱的概率达到购买者的预期,完全对不起自己“粉丝”花的钱。这不是诈骗是什么?

贩卖焦虑固然可恶。但还有些本不大缺钱的人,却还要为了十头八块而“猛割韭菜”,其心着实可诛。这诈骗罪也得罪加一等。

你说现在的人,为了钱,得多坏啊!
包括冯大辉在内。

特意强调下:以上并无贬低粪便处理行业,只是说,这个行业确实是大部分人所不愿从事的。真正从事这份行业的人,值得大家尊敬。

2021/06/03 posted in  Ideas